从敦煌到全球:长城“融合共生”战略——文化IP、治沙公益与出海新逻辑
9 月中旬,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敦煌进行的一场「寻根之旅」与直播互动,不仅呈现出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也意外揭示了传统制造业在当下寻求转型的新路径。长城将敦煌元素引入产品与品牌话语体系——坦克 500 推出的「敦煌绿」配色,据公司披露在该车型销售占比中位列第一,这一市场反馈说明文化元素并非小众点缀,而能转化为真实的商业价值。
敦煌博物馆馆长张成生的专业解读为这次跨界提供了学术背书:敦煌壁画以矿物颜料绘制,色彩可保存数百年,其时间沉淀赋予了独特的美学质感。莫高窟长期保护的实践亦提醒外界,任何文化与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代际坚守——近八十年、四到五代人的接续,才有今日的保存奇迹。这种「守望」的力量,正是魏建军此行反复强调并希望复制到企业层面的价值观。
魏建军在现场指出,敦煌的结构图案与色彩搭配给了产品设计大量启发,企业要把文化瑰宝「装进产品里」,为用户提供有文化内涵的商品与情感体验。他同时提出「走出去」不仅是产品出口,更应是价值输出:进入海外市场,要尊重当地法律与风俗,带去就业与税收,实现互利共赢。这一表述体现了从传统贸易逻辑向「文化+产业」联动的战略调整。
外部智库与行业观察者也普遍认为,借助敦煌 IP 做差异化,是制造业突破价格战的可行路径。添翼数字经济智库研究员吴婉莹认为,文化元素一旦与产品设计、服务机制深度绑定,就能放大品牌内涵,提升用户情感认同;中国数实融合 50 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则指出,这类探索为行业提供了「跳出低层次内卷」的实践参考。
这次活动还有一项必须被强调的实务行动:长城并非单纯的文化致敬——公司向敦煌地区捐赠了草方格并提供工作用车,用于治沙与文化保护的日常维护。治沙与资源投入并非象征性操作,而是将企业「做实事、担责任」的承诺落到地面。这一点,使得「文化赋能」不仅停留在设计样式上,更延伸到对生态与遗产守护的长期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魏建军也坦率承认长城在可靠性与耐久性方面仍需向世界一流品牌看齐,并呼吁行业避免「恶性内卷」,转而以「积极向上」的竞争推动质量与技术进步。这一表态将文化自信与技术自省并置,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企业心态。
长城目前正在推进「生态出海」布局,触角已延伸到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强调在本地化调研、策划、研发与生产上形成闭环。将敦煌的「融合智慧」作为对外拓展的一部分,意味着在海外落地时更强调文化尊重与本土融合,而非简单的产品堆砌。
此次敦煌之行折射出两层意义:一是文化如何成为制造业差异化与品牌力积累的新资本;二是企业如何把文化尊重转化为长期的公益与本地化实践。长城所倡导的「万里精神:探索、坚守、自信、传承、融合共生」既是文化符号,也是面向未来的经营宣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制造业唯有把产品力、文化力与社会责任三者融合共生,才能走得更远。
0
分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汽车之心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去登录
相关评论(共0条)
查看更多评论